close
很多人習慣拿慕尼黑和斷背山兩片相比,但若以我相當淺薄的觀賞電影感想,除了兩片都是由環球公司出版,我實在找不太到共通點何在,因此,我第一印象反倒是會跟軍火之王放在一起討論,兩片對我而言都有點陰謀論元素的電影,更有濃厚的反戰思想在其中,但結局部分給我的感覺是大不相同啦!還有,兩片都會騙到部分觀眾自以為"軍事戰爭片"而去觀賞,通常這樣心態的人,看完這兩片都會有髒話在嘴邊飛,哈!所以我就說看電影前真的要做功課。(順帶一提,鍋蓋頭也不是唷!)
其中我最喜歡的一個拍攝手法就是,重複交錯慕尼黑事件和主角暗殺的過程,有人說用意是在主角暗殺的每一個過程中,對比慕尼黑的每一個屠殺過程,藉此反映以暴治暴的不當;也有人說藉由這樣的交錯,描寫主角從一開始對於為國效力的慷慨激昂,漸漸迷失,發現自己跟巴勒斯坦的恐怖分子成為同路人而驚恐,從劇末主角與妻子做愛時依舊想起慕尼黑事件的畫面,可以略為感受。我則是認為兩種說法都可成立,不論哪種,亦或是兩種說法並存,都顯現出史匹柏導戲的功力。
慕尼黑對於反戰意識的傳達,我個人認為配合主角精湛的演技,是相當成功的,不僅明確表達,更讓人身有同感(連醜不啦嘰的新任007,在此片中的表現都很吸引我的目光,哈!),在此我不得不說,此片不做功課有不做功課的看法,事實上不用先了解慕尼黑事件的背景也絕對看得懂此片,只是作了功課,會因為對以巴衝突的始末,對劇情的體驗會更深刻,此片,我最喜歡的就是巴勒斯坦組織成員阿里和主角在樓梯間的對話,一直到之後兩人在任務上的衝突,看到主角在衝突點上的遲疑和最後所下的決定,說真的令人有點感嘆。 本片的最後,史匹柏在主角與長官的分離時,畫面後方帶到已故的雙子星大樓,更是把史匹柏的反戰中心思想做個最強烈的點綴和點題作用。
此片其實中心思想圍繞在"家"上,劇中每個人都在談家,上至總理夫人下至情暴頭子,無一不在重述家的重要,最後甚至超越國家與種族間的議題(話說回來,以色列人與阿拉伯人,據說似乎本是同根生!?還真是相煎何太急...)我認為也就是主角對家的貢獻和認同,使情報頭子對他有所愛惜之意,就像主角在戲中所說"布魯克林就是我的家","有妳(老婆)在的地方就是我的家",一開始出自報仇的滿腔熱血化作最初主角柔情的本性。(從主角善於烹飪,以及因為強烈思念而聽到女兒的聲音就淚流滿面可以看出)
總而言之,史匹柏身為猶太人的後裔,加入自己反戰思想的又一鉅片,我個人給的評價不低,何況演員在劇中的表現實在是非常搶眼,導致我很想去看史匹柏之前的"辛德勒的名單"(還沒看過實在是有點遜),我想若是比較這兩部都出自史匹柏的片,一定會獲得更多心得感想。
其中我最喜歡的一個拍攝手法就是,重複交錯慕尼黑事件和主角暗殺的過程,有人說用意是在主角暗殺的每一個過程中,對比慕尼黑的每一個屠殺過程,藉此反映以暴治暴的不當;也有人說藉由這樣的交錯,描寫主角從一開始對於為國效力的慷慨激昂,漸漸迷失,發現自己跟巴勒斯坦的恐怖分子成為同路人而驚恐,從劇末主角與妻子做愛時依舊想起慕尼黑事件的畫面,可以略為感受。我則是認為兩種說法都可成立,不論哪種,亦或是兩種說法並存,都顯現出史匹柏導戲的功力。
慕尼黑對於反戰意識的傳達,我個人認為配合主角精湛的演技,是相當成功的,不僅明確表達,更讓人身有同感(連醜不啦嘰的新任007,在此片中的表現都很吸引我的目光,哈!),在此我不得不說,此片不做功課有不做功課的看法,事實上不用先了解慕尼黑事件的背景也絕對看得懂此片,只是作了功課,會因為對以巴衝突的始末,對劇情的體驗會更深刻,此片,我最喜歡的就是巴勒斯坦組織成員阿里和主角在樓梯間的對話,一直到之後兩人在任務上的衝突,看到主角在衝突點上的遲疑和最後所下的決定,說真的令人有點感嘆。 本片的最後,史匹柏在主角與長官的分離時,畫面後方帶到已故的雙子星大樓,更是把史匹柏的反戰中心思想做個最強烈的點綴和點題作用。
此片其實中心思想圍繞在"家"上,劇中每個人都在談家,上至總理夫人下至情暴頭子,無一不在重述家的重要,最後甚至超越國家與種族間的議題(話說回來,以色列人與阿拉伯人,據說似乎本是同根生!?還真是相煎何太急...)我認為也就是主角對家的貢獻和認同,使情報頭子對他有所愛惜之意,就像主角在戲中所說"布魯克林就是我的家","有妳(老婆)在的地方就是我的家",一開始出自報仇的滿腔熱血化作最初主角柔情的本性。(從主角善於烹飪,以及因為強烈思念而聽到女兒的聲音就淚流滿面可以看出)
總而言之,史匹柏身為猶太人的後裔,加入自己反戰思想的又一鉅片,我個人給的評價不低,何況演員在劇中的表現實在是非常搶眼,導致我很想去看史匹柏之前的"辛德勒的名單"(還沒看過實在是有點遜),我想若是比較這兩部都出自史匹柏的片,一定會獲得更多心得感想。
全站熱搜